石硯銘刻美好心愿
硯石的普遍使用最早見于秦漢,稍后是唐代(“墨塊”的出現(xiàn),則是在宋代)。由于當(dāng)時人們對它并不重視,因此選擇的石料不很精細(xì)。后來到了明清時期,由于文人、士大夫、藝術(shù)家的參與,他們親自選材,親自設(shè)計,親手制作,大大提高了硯石的質(zhì)地與裝飾。由此,古代的硯石分為使用硯和玩硯,也有一部分硯臺既可使用又可把玩。
筆者收藏一個碩大的團硯,直徑24厘米,厚度3.8厘米。此硯造型獨特:一面邊緣狹窄、中心坦露、邊上一條大而長的半月形墨水池(長達(dá)21厘米),顯得雍容大氣。另一面則是一個裝飾華麗的團花圖案,“三鯉圖”,三魚共一頭。石硯的周緣花紋,半邊是萬字格,半邊是竹節(jié)。竹諧音“足”,寓意“萬足”。石硯的邊緣花紋,一半是雙行萬字格,一半是單行萬字格。團花三魚間隔有“鳥荷”、“螃蟹”、“龜蛇”三組圖案。鳥荷圖案:一只鷺鳥、一張荷葉、一朵荷花。寓意“三元及第,一路連科”。螃蟹圖案是一只大螃蟹。八只小腿,僅有一只特別大的前腳。寓意“獨占鰲頭,橫行天下”。龜蛇圖案中的龜和蛇,古代人們稱為“二仙”,比為夫妻。寓意“夫妻長壽”。真是一幅絕妙、美好、寓意深刻的圖畫。從雕刻工藝上講,此硯設(shè)計精巧,做工精細(xì),龜蛇的小眼睛、鷺鳥的腳趾、蟹的八只小腿,雕刻得體、完美,使幾只小動物顯得栩栩如生。雖石質(zhì)粗糙,卻能雕刻到位、實屬不易。從圖案風(fēng)格上看,鷺鳥身軀肥胖,螃蟹背殼碩大,龜大蛇小等,無不顯現(xiàn)出以肥為美的唐代遺風(fēng)。此硯的精妙之處在于使用時則可研墨書寫,不用時,翻轉(zhuǎn)過來則為一個團花石雕擺件,可供觀賞。
明清時期,文人、士大夫們追求的是中國“四大名硯”:端、歙、洮河、澄泥硯。因此,絕不會在一塊粗石上下如此大的功夫,而宋以前的硯石大都是粗石,所以把它定為唐代之物是很適宜的。唐代中后期盛行科舉制度,“十年寒窗苦,一舉成名天下聞”。唐代文人將他們的美好愿望與期待,雕刻到硯石上,成為座右銘,這也充分表達(dá)了當(dāng)時的一種文化內(nèi)涵和人們對升官發(fā)財?shù)睦硐牒豌裤健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