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郵!泵CW舍棄
世界郵票走過了162年的歷程。當法國第一本郵票目錄在1861年出版時,內容只涉及世界郵票500種。今天,美國的《斯科特標準郵票目錄》洋洋6大卷,共5000多頁,每套郵票只能刊出1枚圖案,而且有許多的遺漏。還有沒有力圖收齊世界郵票的“傻瓜”呢?大概極少了。
集郵者確定一個收集的范圍,乃成為入門的第一技巧。與其說“收集”難,不如說“舍棄”更難。因為郵票以及各種集郵品,對愛好者充滿了誘惑力。花錢購買比較容易,心無旁騖則很難做到。許多集郵家走過S形的路,他們依賴市場,拋棄了副集和復品,或以郵換郵,逐漸培育成范圍很小的一部專集。其間,免不了支付“學費”。初集郵者越早領悟“咬定小題不放松”的竅門,越是可減少財力與精力的耗費。
“物以稀為貴”幾乎是收藏領域一條鐵定的規(guī)律。濫發(fā)郵票的國家或地區(qū),在世界郵壇上的信譽下降,也影響其銷路。排在2000年郵票發(fā)行種數(shù)前6名的是:利比里亞(770種)、岡比亞(631種)、格林納達(508種)、塞拉利昂(463種)、格林納達所屬格林納丁斯群島(443種)、圭亞那(401種)。標有上述6種銘記的郵票,在上海外郵交易的晴雨表——靜工郵市里,極少有人問津。令人吃驚的是,這一年日本國郵票的種數(shù),竟然躍居第7名(358種),為亞洲之冠。大概由于經濟狀況糟糕,改制轉型中的日本郵政,急吼吼欲回收資金吧?從上海靜工郵市看,日本郵票的顧客也越來越少了,尤其是那些小版張,設計、印刷雖然精彩,而面值過于昂貴,不少集郵者經外匯換算以后,搖頭而去。
西歐郵票之所以不跌身價,與其節(jié)制自愛有關。沒有人會說奧地利郵票是“花紙頭”,因為他們很注意控制發(fā)行數(shù)的“臨界點”。雖然西歐集郵者的消費水平很高,郵票發(fā)行部門仍然小心謹慎地保護市場。對于發(fā)展中國家來說,尤其應算一算集郵者的消費賬,每年的新郵面值如何限額,從而可以維系多少層次的購買者(尤其是青少年),都需要有一個量化的調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