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人畫藝術特色
南北宋時期出現了許多大文人,如蘇軾、黃庭堅、米芾父子等,他們在王維的文人畫派基礎上,以書法入畫,實踐并發(fā)展了其水墨技巧。鄧春的“畫者,文之極也”等理論已將“文”與“畫”緊緊的結合在一起,是系統(tǒng)的文人畫理論,對文人畫在以后的發(fā)展上啟到了深遠的影響。此時,蘇軾提出的“士人畫”概念又使文人畫向更成熟邁進了一步。
進入到元代,文人畫進入興盛時期。元統(tǒng)治者重武輕文,導致更多的文人從事繪畫。最著名的文人畫家有黃公望、王蒙、倪瓚、吳鎮(zhèn)。即后世所說的“元四家”。他們的畫多表現“隱居”“高隱”“小隱”“漁隱”,以“出世成仙”的態(tài)度表達一種士大夫階層的孤傲、空虛的情感。藝術上提倡“高雅”、“平淡天真”、“天真幽淡”,理論上主張“逸筆草草”、“不求形似”、“聊寫胸中逸氣”等。這一時期詩文印信也逐步正式進入畫面。不但成為布局的組成部分。而且更直接地抒發(fā)作者的心聲。詩、書、畫、印始成一體,詩畫相聯,詩是無形畫,畫是有形詩,詩情貫注于畫意之中相輔相成,這也標志這文人畫形式的完善。
明代前期文人畫處在繼承發(fā)展時期,出現了“吳門畫派”和“浙派”,沈周、文征明,戴進等是這一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。直到明代中后期身為理論家、畫家的董其昌根據蘇軾的“士人畫”理論進一步提出畫分南北宗和文人畫理論,文人畫的名字也正式被提出和使用。同時,作為南宗的文人畫地位得到確立乃至成為中國繪畫觀念的最高認識。
清代到了文人畫鼎盛的時期,涌現了諸多頂極文人畫家,最突出的是“四僧”,“四僧”中又以八大、石濤最為突出。身為明末遺民,他們在書畫中寄寓國破家亡之痛,八大筆法恣肆、放縱、簡括、凝練,造形夸張,意境冷寂。石濤努力體察自然,鄙視陳陳相因,亦步亦趨的畫家,主張“筆墨當隨時代”,“法自我立”,面向生活“搜盡奇峰打草稿”。他的主張對后世的“揚州畫派”、“揚州八怪”、虛谷、趙之謙、任伯年,吳昌碩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響。
文人畫的題材多為梅、蘭、竹、菊、高山、漁隱之類,文人借描繪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寫心靈感受。他們眼中的梅、蘭、竹、菊、高山、漁隱,不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。梅,沖寒斗雪,玉骨冰肌,孤高自賞;蘭,清雅幽香,芳草自憐,潔身自好;竹,虛心勁節(jié),直竿凌云,高風亮節(jié);菊凌霜而榮,孤標傲骨;山水、漁隱則不問世事,淡漠名利。借此,文人抒發(fā)他們內心當中或豪邁或抑郁的情緒。表達其自身的清高文雅,因公因私,因國因家。有陶潛的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間南山”;有蘇軾作直竹曰“竹生時何嘗逐節(jié)生”;有吳鎮(zhèn)自號梅花道人,言梅妻鶴子而終老;有鄭思肖因亡國失土作露根蘭。雖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釋思想的慰籍,但是也不乏文質彬彬的浪漫。
文人畫重意。杜甫講“意匠慘淡經營中”匠心獨運,可回味無窮。倪贊道“畫者不過意筆草草,不求形似,聊以自娛,寫胸中逸氣耳”。文人畫重簡,無干的皆可簡,甚至簡到“零”,“零”既是白既是空!坝嫲桩敽凇保、白是為了“多”,為了“夠”,為了滿足,空白能給人以無盡深遠悠長的的感受,似“此時無聲勝有聲”。文人畫重書,張延遠在《歷代名畫記》中說“夫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,故能書者皆能畫”。趙孟頫詩云“石如飛白木如籀,寫竹還需八法通,若也有人能會此,須知書畫本來同”?戮潘颊摦嬛瘛皩懼駰U用篆法,枝用草書法,寫葉用八分法或用魯公撇筆法,木石用折釵股,屋漏痕之遺意”。文人畫重墨趣,運用墨干濕濃淡渾厚蒼潤的微妙變化,以單純的墨彩概括絢麗的自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