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泰藍的發(fā)展和工藝
發(fā)布:2009-12-22 17:17:45 來源:賓縣百姓網(wǎng)-收集整理 瀏覽次 編輯:佚名
景泰藍又稱琺瑯和銅掐絲琺瑯,它屬于低熔點的玻璃質(zhì),燒成溫度約為650~800℃。其制法即于銅器表面上以銅絲或金銀絲掐成圖案,焊接在銅胎形上,再填上各色琺瑯質(zhì)彩色油料,再用高火度燒、磨光、鍍金而成,它具有渾厚持重、富麗典雅的藝術(shù)特色。這項工藝始于明代景泰,初創(chuàng)時多以藍釉作底,創(chuàng)造了景泰年間以寶石藍為主的風格,“景泰藍”因此而得名(見圖一)。
古代景泰藍器皿以景泰、成化兩朝最為精美,數(shù)量最多。后來弘治、正德、嘉靖、隆慶四朝雖也生產(chǎn),但數(shù)量和質(zhì)量均不如前,明萬歷年以后則更少。明代早期的景泰藍胎的銅質(zhì)較好,多為紫銅胎,體略顯厚重,造型主要仿青銅器的多,所用的彩釉均為天然礦物質(zhì)料,色彩深沉而逼真,紅像寶石紅,綠像松石綠。此時的絲掐得較粗,鍍金部分金水厚。彩釉上大多有砂眼(見圖二)。款有“大明景泰年制”或“景泰年制”“大明景泰”,底款,邊款均有。

景泰年間景泰藍梅瓶(圖一)
清代的景泰藍工藝比明代有提高,主要是清乾隆時期,又大興景泰藍,種類、數(shù)量、質(zhì)量等雖有所提高,但仍不如明代景泰、成化兩朝的器皿。乾隆時期景泰藍的顏色以黃、白兩種顏色最為常見,銅胎較薄,掐絲細,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艷,并且無砂眼,花紋圖案繁復多樣(見圖三),但不及明代的文飾生動,鍍金部分金水較薄,但金色很漂亮。
光緒-民國時期景泰藍總體水平不及前代,胎體薄,色彩鮮艷有浮感,做工較粗。這時只有“老天利”,“德興成”,制作的景泰藍工細,質(zhì)量好。造型多仿古銅器,或仿乾隆時的精品,款字都是刻款了。

乾隆景泰藍花盆(圖三)

大明景泰款帶砂眼(圖二)
古代景泰藍器皿以景泰、成化兩朝最為精美,數(shù)量最多。后來弘治、正德、嘉靖、隆慶四朝雖也生產(chǎn),但數(shù)量和質(zhì)量均不如前,明萬歷年以后則更少。明代早期的景泰藍胎的銅質(zhì)較好,多為紫銅胎,體略顯厚重,造型主要仿青銅器的多,所用的彩釉均為天然礦物質(zhì)料,色彩深沉而逼真,紅像寶石紅,綠像松石綠。此時的絲掐得較粗,鍍金部分金水厚。彩釉上大多有砂眼(見圖二)。款有“大明景泰年制”或“景泰年制”“大明景泰”,底款,邊款均有。

景泰年間景泰藍梅瓶(圖一)
清代的景泰藍工藝比明代有提高,主要是清乾隆時期,又大興景泰藍,種類、數(shù)量、質(zhì)量等雖有所提高,但仍不如明代景泰、成化兩朝的器皿。乾隆時期景泰藍的顏色以黃、白兩種顏色最為常見,銅胎較薄,掐絲細,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艷,并且無砂眼,花紋圖案繁復多樣(見圖三),但不及明代的文飾生動,鍍金部分金水較薄,但金色很漂亮。
光緒-民國時期景泰藍總體水平不及前代,胎體薄,色彩鮮艷有浮感,做工較粗。這時只有“老天利”,“德興成”,制作的景泰藍工細,質(zhì)量好。造型多仿古銅器,或仿乾隆時的精品,款字都是刻款了。

乾隆景泰藍花盆(圖三)

大明景泰款帶砂眼(圖二)